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这充分强调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新疆农业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服务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使命。学校积极响应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向全国涉农高校发出的倡议,以“青春志愿行,助农促振兴,献礼二十大”为主题,2022年暑期号召广大研究生走出校门,到充满希望的广袤田野上,熔炼技能、担当作为,以生动实践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6月以来,学校共16个研究生培养学院组建54支研究生志愿服务队,约500名研究生将足迹踩进“三农”领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奋力奔跑。
扶“麦”兴农,助力小麦丰收
为真正发扬农学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做事理念,农学院耿洪伟教授带领一“麦”相承研究生科技志愿服务队,前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协助当地农业农村局,开展小麦“促丰收、争高产”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一“麦”相承科技服务队合影
盛夏时节,5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走进麦田,了解小麦生产管理情况,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当地麦田实际情况,对小麦进行大田测产。团队成员手握麦穗,数出丰收,传递喜悦,身体力行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研究生与村民对小麦进行田间测产
村民阿卜杜伊尔·热合曼高兴地说:“非常感谢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学生给予我的帮助,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讲解小麦高产种植的知识,我听完他们的建议后恍然大悟,以前只是盲目用自己的老办法种植小麦,忽略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截至目前,该团队与当地农业农村局共同培育建设了3个“700公斤竞赛百亩田”、21个“千亩示范方”、5个“万亩示范片”,已完成全市六个乡镇15万亩小麦田的大田测产,并为今后该地区的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和高产栽培提出指导性意见。
“医”往无前,促进畜牧生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动物医学学院苏战强教授带领下,由6名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所组成的畜禽健康保障及生物安全技术推广团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深入畜牧业生产一线开展畜牧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
畜禽健康保障及生物安全技术推广团队在呼图壁牛场为小牛们治疗
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共同努力为鸽厂解决“疑难杂症”
该团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村民们治愈了27头腹泻犊牛、32头肺炎犊牛及31头蹄病患牛,为村民和企业挽回4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团队还前往新疆塔里木鸽保种场、新疆喀什昆仑翠翎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对塔里木鸽常见疾病进行精准诊断,并为企业发放50余本养殖手册及价值5000余元药物,有效降低了塔里木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畜禽健康保障及生物安全技术推广团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农大学子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和毅力。
“伊”马当先,创新育种技术
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动物科学学院“伊”马当先技术服务团队在昭苏县开展伊犁马专门化品系培育相关研究,给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
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为马匹选种、育种
“伊”马当先团队开展马发情鉴定、人工授精、马牛羊等家畜常见疾病诊疗工作。累计测定了孕马及马驹血液生化指标、心率变异性、乳品质鉴定、胚胎及卵泡发育等数据8095条,鉴定马匹962匹次。同时,团队还帮助农牧民有效改善了马产业中的种源优化,解决了家畜看病难的问题。
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实地进行样品采集
除此之外,“伊”马当先团队依托昭苏县天马旅游文化园,拓展马科学知识及马匹骑乘旅游的研学教育模式,并与当地企业龙骑士马术夏令营、北京博雅小课堂等开展深度合作。团队成员先后参与马主题研学20余期,累计服务学员达860余人,解决了昭苏周边牧民马匹闲置难题,此次马背研学旅游有效的带动了当地乡村的发展。
团队成员王彤亮说:“通过实践调研,我们不仅对新疆马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对当地牧民的养殖、配种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帮助牧民更好地走出当下养殖方式的误区,这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研究课题是有价值的,作为新农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葡”天同庆,振兴葡萄产业
金秋8月,园艺学院周龙老师带领小葡萄串起大产业团队的8名研究生来到和田地区进行科技志愿服务。服务队在和田市吉亚乡玉叶村温室大棚开展葡萄标准化栽培管理示范工作和葡萄一年二次挂果试验,目的是促进和田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加快传统种植向现代种植转变,助农民增收。
小葡萄串起大产业团队改良露地与温室葡萄架
志愿服务队深入塔木勒克村实地调研,帮助农户搭建V字形篱架,现场指导绑蔓和整形修剪方法。通过改良架势,实现简化管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目的。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使100余名村民收益,并辐射带动周围数个行政村,得到了塔木勒克村第一书记的诚挚感谢。
研究生志愿服务队指导农户科普葡萄栽培管理知识
研究生志愿服务队通过改进葡萄现有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葡萄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志愿服务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助推乡村振兴。
“棉”延不绝,助力棉花高产
为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由农学院汤秋香教授带领的7名作物学专业研究生和7名本科实习生组建的沙雅红色小分队深入南疆棉花生产之乡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沙雅红色小分队在田间劳作场景 团队开展线下小课堂为农户讲解棉花基础知识
研究生使用无人机监测棉花长势情况 指导教师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社会实践计划
团队定期给农户棉花种植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无人机和大数据平台,时刻监测棉花生长状况,以确保棉花正常生长,监测到的问题会及时反馈给农户,并提出解决意见。此外,志愿者们在棉花地头开展田间小课堂,为农户讲解棉花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及化控等方面的知识。为扩大宣传力度,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更多的棉农们,同学们利用新媒体技术,自拍自导制作了几期微视频。
团队负责人2020级作物学硕士刘海军在活动结束时有感而发:“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农户们从质疑到相信我们沙雅红色小分队,然后放心地使用我们提出的管理措施和意见,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真正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星火燎“原”,保护草原生态
今年6月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迎来一支怀揣梦想的志愿服务团队—来自草业学院的草原监测探兵团家底志愿服务团队。团队的9名成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调研,对草原健康等级、退化程度、面积、分布、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及草原生态资产等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并为草原制定草原保护修复政策、编制规划等提供基础依据。
草原监测探兵团家底志愿服务队进行草原监测调查
志愿服务团队本次调查与传统调查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综合监测草原样地调查APP”进行草原监测、高效地完成了样地数据录入、导航以及拍照等工作,并合理运用“3S”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对草原健康等级、退化程度、面积、分布、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等进行精准地定量定性评价。
研究生志愿服务队合影
此次草原监测调查中,团队结合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技术,顺利完成了兵团、地方及加强点位共计863个,其中涵盖兵团监测点位390个,巴州地方监测点位389个,基况与加强监测点位84,探明了新疆14个生产建设兵团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草地分布及草地利用现状,完成草原植被盖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生物量、碳储量、净初级生产力等指标测算及草原分区、分级、健康评价。通过对草原健康等级、退化程度等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夯实了草原监测评价相关基础工作,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推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草原增绿;为进一步助力当地生态恢复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聚“核”力量,助推核桃丰产
为更好地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新农大精神,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阿地力·沙塔尔教师带领由4名林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用科技推动和田县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团队奔赴和田地区进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
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针对核桃提质增产、核桃害虫防治的技术需求与核桃虫害爆发成灾之间的矛盾,以核桃蛀果害虫为研究对象,在和田县拉依喀乡、郎如乡、布扎克乡、巴格其镇、罕艾日克镇、英阿瓦提乡、英艾日克乡、色格孜库勒乡及和田市部分乡镇等十余个乡镇的核桃蛀果害虫发生区设置害虫发生动态监测点。
研究生志愿服务队实地考察并安装物联网智能虫情监测设备
本次志愿服务为核桃蛀果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能有效降低了害虫造成的损失,为当地核桃增产、果农增收保驾护航,和田县林业和草原局通过感谢信的方式给予了高度认可,感谢研究生志愿服务队为当地乡村振兴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网投官网党委书记谢树青前往和田地区走访慰问研究生 团队成员在和田县拉依喀乡核桃园内合影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要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新疆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办学宗旨,以红色基因为滋养,引导广大研究生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