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十一:追寻红色文化,逐梦乡村振兴
为引导广大学生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大学生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更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8月6日至8日,农学院省级“红色征途”党史学习教育团队怀揣着对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热忱,深入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开展“追寻红色文化,逐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其间,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刘畈乡下属多个村落的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将理论宣讲、实践助农、社区服务整合、志愿分享及数量统计等环节融入调研当中,增强村民乡村发展意识和红色文化素养,助力乡村发展,激励青年学子投身创新热潮,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汇聚磅礴的青春创新力量。
一、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地方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被人们铭记。刘家畈,即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原为胡氏新祠,为胡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位于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1947年11月9日至12日,刘邓大军在此召开三纵队旅长和皖西工委以上干部会议,为开创大别山解放区、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6月21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6日,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深刻感悟“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传承红色革命文化,赓续大别山红色精神。
二、传承红色文化,逐梦乡村振兴
(一)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百态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8月7日—8日,团队成员赴刘畈乡刘畈村、马甸村与九田村开展入户调研活动,在感受大别山区别样风土人情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展开亲切交流,收集了大量村民对乡村发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资料,为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深入了解民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通过多维度宣讲,让更多的村民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让政策理论知识走进村民身边,增强村民对乡村发展的认知和支持。同时,团队通过社区服务整合,关注老年人群体和少年儿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让红色文化的温暖洒满乡村大地。
(二)多方交流,关注乡村发展
此外,刘畈乡也大力弘扬刘家畈会议精神,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茶叶、毛竹、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团队成员也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实践调研。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首先走访了马畈村,通过参观马畈村史馆,与村委会、村民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马畈村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当前发展态势、存在的挑战。经了解,马畈村深挖村内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和农耕文化,从“红色古村”“农耕岁月”“深山桃园”“沧桑巨变”“模范精英”“发展明珠”“马畈人家”“记住乡愁”等八个方面谋划村史馆布展内容,生动展示了马畈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其间,团队成员与当地村委郑金贵同志走到田间地头,就金丝皇菊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金丝皇菊种植一年后需要更换田地,才能长得好,不然花球小,容易发生病害……”针对当中的难点、痛点,实践团调整设计实践计划,主动对接社会相关资源,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之后,团队负责人与郑金贵同志交换了联系方式,介绍起了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特色鲜食玉米、紫色辣椒产业情况,引起郑金贵同志的浓厚兴趣,并表达合作意向。
实践团还调研走访了刘畈村、九田村的山里红生态农场、绿健园竹业加工厂,亲身体验葡萄采摘等活动,深入了解竹子加工厂的运作流程。团队成员在享受葡萄采摘乐趣的同时,与农场承包户进行种植技术的分享交流,为其分享葡萄种植新技术“根域限制”模式,激发了当地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尝试并学习相关技术,以期提升自家的葡萄种植水平。在绿健园竹业加工厂,团队成员聆听创始人刘海峰的创业故事,深刻感悟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把此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汇聚青春力量,共绘发展蓝图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对其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并高效利用,不仅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大使命,更成为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开辟发展新境界的核心驱动力。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承载地,是广大学生真正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学习红色文化、进行实践活动的绝佳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安徽省政策规划以及社会需求下,刘畈乡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更大的人流量,汇聚更多青春创新力量,将红色资源转变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引擎力量,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安科学子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一线,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展现青春风貌,体现青年一代的担当。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牢记使命,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基层建设,在新时代追梦征程中奋发拼搏。(摄影:蔡小林等)
报道十二:药者心志行乡里,本草春秋展传承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中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也得到更高认可。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真实情况,自7月6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药都亳风队”在王茂林老师的指导下前往亳州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实践团队首先抵达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围绕亳州中药材的挖采及售卖情况开展调查。近年来,亳州市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潜力,明确“一核一带八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全力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此外,亳州还推出了五禽戏传习体验、华佗夹脊穴理疗等服务项目,形成了一批以“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为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次日,实践团队抵达华祖庵围绕亳州地区中药材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考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调查,了解到亳州自商汤建都以来已有3700 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的故乡就是亳州,后人延续并发扬了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带动了亳州中医药的发展。明清时期,亳州位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到了清朝末期更是成为药商云集的中药材集散中心,经销着两千多种中药材。最后,团队成员到达闫义德藏红花种植合作社,围绕中药材在亳州当地的种植情况与当地种植户进行交流考察。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过程,加深了团队成员们对传统医学的理解和尊重,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立志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报道十三: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
为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医疗知识普及水平,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毅志扬帆”团队和“夏乡之源”团队在团委书记姜毅老师的指导下,分别前往安徽省六安市城北镇谢湾村和六安市金寨县码头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毅志扬帆”团队前往六安市谢湾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村委会干部翁振宇进行工作对接。随后团队成员在翁振宇带领下前往谢湾村进行防结核、防艾滋知识宣传,并进行了结核病、艾滋病的防治以及急救知识的知情度的调查。同时,团队成员结合乡村振兴任务配合村委会进行防溺水知识的宣传。发生溺水事故的高频群体是青少年,结合六安地区七月中上旬降雨量多,团队跟随翁振宇一起,来到当地青少年的家中,进行防溺水知识教育,大家亲切交流,氛围温馨融洽。此外,应国家煤气安全要求——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控,取消用户自提购气方式,宣传团队挨家挨户进行了统一送气政策宣传。村里多是老人、小孩,团队成员们耐心地用通俗的语言解答,让老百姓能听懂、听明白。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村官”对民生民情深度了解,在种种细节中,更是看到了谢湾村委员会与群众之间的紧密相依,村委会为村民排忧解难。正是“村官”走入群众,村民与“村官”一起努力,才成就了如今的谢湾村。
“夏乡之源”团队来到码头村村委会细分活动内容后,在村委会协助下有序开展实践活动。在前往村民家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村容村貌让团队成员耳目一新,乡村振兴战略促使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队员们挨户访查,发现村民大多数是老年人,更加细致地为老人们讲述肺结核的主要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急救方法,嘱咐爷爷奶奶多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清新,均衡饮食,高温天气预防中暑,与他们唠起了家常,了解他们对现在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与期待。“美丽乡村建设,山沟里长出美丽村庄”,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高度肯定,话里话外满满的自豪感。
通过这次活动,团队成员们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青年一代必将牢记责任与使命,加强专业学习,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以新时代青年的面貌,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摄影:胡永庭 韩朝瑞)
报道十四:践行青春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29至31日,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乡村振兴新“硒”望实践团怀揣着青春梦想、洋溢着盛夏激情,以社会实践为桥梁,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特点,赴安徽省凤阳县东陵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开展课堂教学,传递青春力量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实践队来到了凤阳县东陵村带领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学习普通话之旅。团队成员在活动中设计了普通话绕口令、拼音拼读等。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展示自己,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通过普通话宣讲课堂,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同时,团队成员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美术课,通过绘画与折纸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传承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明三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洗礼,流传至今仍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将其与凤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画珠联玉映,用琉璃的晶莹充分体现凤画的独特魅力、用独具匠心的设计将明文化、明建筑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实践队员来到了凤阳洪武明三彩工艺品有限公司,受到园区负责人的热情迎接。在园区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体验了明三彩文化的制作工艺。明三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陶瓷工艺,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同学们在工匠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明三彩作品,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制作过程的精细与复杂。
东陵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了群众的就业渠道,接下来大力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形成产、研、学一体化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温情探访养老院,传递关怀与温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团队来到东陵村养老服务中心,在养老院里,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谈心声、拉家常,通过亲切交流了解老人们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经过聊天互动,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慢慢拉近了距离。与老人交谈在与老人们交谈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聆听了属于他们那个时期的红色故事,还借此机会向老人们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让老人们更加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听后,老人们都很激动,纷纷表示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更为东陵村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报道十五:助力农机,你我同行
伴随着夏日的蝉鸣与稻香,七月初,食品工程学院一群满怀激情与责任感的大学生走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怀揣着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对乡村振兴的深切关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她们充分发挥食品专业优势,共同组成了助力农机,你我同行实践团队。
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与当地的种粮大户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学习。他们虚心请教,认真聆听,不仅掌握了农机使用的技巧与注意事项,还了解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岗村的农产品种植及销售状况,团队成员深入村委会、村户家中,向当地村民详细了解农产品的品种,种植,环境,成本等多个方面。在科技助农方面,团队成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引进新的食品加工理念和技能,帮助乡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为小岗村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理念,协助他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团队成员还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乡村提供电商业务,她们参观了小岗村的电商直播场地,希望小岗村的所有农产品能够拥有更好的市场。
不仅如此,实践团队还积极参与了劳动教育,为当地的农业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除草、施肥,关爱老人,传递能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小岗精神。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还深刻领悟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大学生小岗村助力农机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探索之旅。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摄影:王凯悦)
报道十六:爱心支教,助力成长
在祖国的大山处,有一群孩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却因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改善这一现状,7月14日至8月2日期间,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食品工程学院的大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场支教活动,为山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火种,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通过安科爱心社宣传,志愿者们联合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共同前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龙溪乡黄水村小学进行为期三周的支教工作。志愿者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期在短时间内为孩子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丰富多彩的假期。
支教活动的第一天,志愿者们受到了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就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教学工作中。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科学和艺术等课程。在课堂上,他们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大胆提问。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课后,志愿者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比赛等,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除了课堂教学,志愿者们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现状和孩子们的家庭情况。他们发现,许多孩子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针对这一情况,他们不仅在教学上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还通过家访和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改善孩子们的教育环境。
三周的支教活动虽然短暂,但志愿者们的努力和付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大家也纷纷表示,这次支教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不仅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关爱,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成长的平台,他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为更多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光明。(摄影:郭相萍 李诗雅)
报道十七:乡村振兴,青春笃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自7月14日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土先锋队”前往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团委书记姜毅指导。
实践团队于7月14日上午,来到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正景就当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要使乡村产业兴旺,应着眼于优化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来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
次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当年农家”,“当年农家”完整保留了小岗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样貌,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真实见证,使团队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小岗村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随后,实践团队进入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该馆以沈浩精神为核心,全方位展现其“公、正、忠、廉”的优秀品质。团队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馆,深切体会沈浩朴素的生活方式与奋发向上的斗志。当日下午,团队到达小岗村创意农业示范园,以网络为媒介,通过公益直播带货方式,参与抖音平台美丽小岗直播,让网友零距离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缓解农产品销售压力,助力乡村振兴。
7月16日上午,团队先后来到了小岗村小学与国家电网中心,参观当地小学建设和电力调度的管理模式与运作。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通过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文化的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的1978生态农业园。在参观完农业园后,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产出多,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防止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取得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带着对未知的探索与对助农事业的满腔热情,团队于7月17日来到1978生态农业园内的桃园种植基地。几条笔直的道路两旁,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桃树整齐排列,蜜桃之美与乡野之趣相融合,智慧结晶与勤劳朴实相碰撞。团队成员们在园内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切实体会到黄桃栽种过程中的不易与果农们的辛苦,感受山水间的美丽、自然与和谐,体验原汁原味的风土民情,在灼灼桃林中揽尽美景、拥抱自然。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但团队成员们的助农热情与责任担当并未消退,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农业、关注农民,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摄影:叶晶晶 仇晓)
报道十八:青春聚力,共筑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新时代青年,自当“挽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努力进取、奋发有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红色足迹团队在有关教师带领下,前往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小岗精神,感悟时代伟力。8月5日,团队乘车抵达小岗村大酒店进行报到并领取物资。当晚,团队成员参与破冰行动,与其他团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同时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适应接下来的活动任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8月6日上午,团队成员在小岗村大酒店第一教室,围绕“弘扬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与专题报告。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馆内布展形式多样、展项充实、氛围庄严,以“追寻”为主线,生动还原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好干部形象。沈浩的先进事迹激励着青年一代勇于追求人生价值,不断加强思想引领,共同凝聚奋进力量。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8月7日,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小岗村足迹——迈向新时代农村改革新征程》团课,前往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劳动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参与劳动教育,亲身体验田间劳作。随后,团队成员抵达当年农家观看《1978:十八个红手印》情景剧,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小岗人民艰苦探索,创造幸福的峥嵘岁月。下午,团队来到小岗村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探寻小岗村产业振兴的征程中,盼盼食品有限公司为小岗村的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小岗村的产业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就业机会的增加、人才的回流和乡村活力的激发,乡村振兴意义深远。
8月8日,实践团队前往凤阳明皇陵与钟楼开展考察学习。明中都遗址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重要资料。近年来,凤阳县将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恢复展示地标性建筑,基于原址修建主题公园。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让凤阳再现当年的辉煌。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团队全体成员参与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小岗村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交流会,结合五天的综合表现,评选出团队优秀学员,并授予荣誉证书。至此,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小岗村“三下乡”专项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青春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坚定了成员们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的决心和信念。(摄影:仇晓)
报道十九:传承烧鸡风味,助力乡村振兴
为服务乡村振兴,响应产业振兴要求,落实产业帮扶政策,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海底小纵队”团队于八月下旬开展了以“符离集烧鸡”为中心的暑期实践活动。
符离集烧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鸡”之一,因产自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而得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底小纵队”团队选择“美食与传承”的主题,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符离集烧鸡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团队首先召开课题研究会议,结合实践地点的情况制定实践方案,明确实践思路,落实实践任务。其次,由团队成员查阅符离集烧鸡相关的书籍资料,收集关于符离集烧鸡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历史、发展优势以及发展问题等资料。最后,通过走访符离集烧鸡厂,了解由选鸡、制作烧鸡、销售的一整套流程,以及采访当地人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做好相关记录并讨论分析,初步得出结果。
来到符离集镇,团队成员们不仅品尝到了正宗的烧鸡,更有幸参与到烧鸡的制作过程中。符离集烧鸡的制作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和配料,从选鸡、宰杀、炸鸡、卤制到成品,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使用18味香辛料。每道工序都对温度、火候、配料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做出来的烧鸡肉烂脱骨、口感筋道。同时,团队深入当地社区,通过与师傅交流得知,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给传统手艺带来了挑战,但许多烧鸡师傅依然坚持使用传统方法,用心制作每一只烧鸡。每一道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对传统的执着与热爱,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近年来,宿州市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烧鸡产业,擦亮“符离集烧鸡”金字招牌,让小小烧鸡展翅飞出了一片“新天地”,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海底小纵队”团队从大学生的视角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将新生力量扎根“土”,体现“特”,推动“产”。(摄影:陈思雨)
报道二十:红色基因激发绿色动力,青春力量描绘乡村未来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社会化能力。8月18至22日,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新“硒”望实践团赴定远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红色记忆,汲取前行力量
青春颂红章,红心映夏光。实践团成员们迎着晨曦,踏上了寻访红色足迹的征程。他们首先来到了藕塘烈士陵园和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这里安息着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烈们。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肃立默哀,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通过聆听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原局旧址和池河镇退役军人管理站,在中原局旧址,大家被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所吸引,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期。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池河镇退役军人管理站认真聆听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抗战老兵张新友的战斗故事,感受到了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二、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定远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团此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围绕定远的特色产业展开走访和调研。
在民之源鹅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还通过品牌化等方式提高了鹅产业的高附加值,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定远猪文化馆,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刚入选为《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的“定远猪”的选育历程和市场前景,“定远猪”以其独特的肉质和口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此外,实践团还走访了定远曹永明家庭农场的“一稻两虾”养殖基地和众兴菌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聚焦秸秆,探索绿色循环之路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实践团此行特别关注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情况,并实地走访了光大生物能源定远有限公司、定远荣升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德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在光大生物能源定远有限公司,实践团看到了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动应用。该公司通过先进的生物质发电技术将秸秆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为当地提供了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供应。在安徽荣升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新德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堆放着经过处理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的秸秆肥料。而在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种植温室里,用秸秆作为基料培育出的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此次定远之行,不仅收获了知识与经验,更在各位实践团成员的心灵深处种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掌握本领,以备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大地上绽放,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心中永远燃烧,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辉煌篇章。(摄影:戴梦亚)
报道二十一:人文学子赴金寨:赓续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金寨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地和区域中心,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大湾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大别山老区,这里孕育着红绿结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经验,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和缩影。
8月11日,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人文学院“红绿金寨县 美丽大湾村”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这片红旗下的热土,了解当地“红绿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赓续红色精神,助力乡村发展。
基层党建促发展 党群一心奔小康
1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走入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共话家常,共谈美丽大湾乡村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考察,深情寄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如何实现老区的转变,何家枝讲到:“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基层党建是关键”。何家枝向实践成员谈及自己留任村干部的经历:自己曾经抱怨村干部工作难干,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天天想着考出大山。从县里选派来大湾村挂职的“第一书记”余静找到她,请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担起“领头羊”的重任。随后,大湾村实施了党建促脱贫“四联四帮”工程,树立党员的责任感,增强能人大户的帮带自觉性。
“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情况,是不是再摸底一次?”即便是深夜,大湾村党总支微信群里总不缺操心的“夜猫子”。
何家枝告诉实践团成员:“以前人心不齐,现在有了党员主动带头,大家都能凝聚在一起,党总支带着做产业,大家也都愿意参与进来,好日子也就有了。”
2021年,大湾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今天的大湾村,蓝天白云映着苍翠山色,群山之中村口一块红标牌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永跟党走”。何家枝说,这是大湾火热的奥秘!
红绿融合绘新景 特色产业助振兴
1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随何家枝来到金寨县干部学院大湾村现场教学点,在“追梦路上的大湾”见证大湾发展的历史巨变,在现场教学点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金寨的视频资料,听到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嘱托,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打赢红色老区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在教学点的参观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金寨的“三个十万”:革命战争年代十万儿女为国捐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十万百姓集体搬迁,十万良田淹没水底,金寨不断传承的红色基因和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着实践团成员。
“‘三个十万’是金寨,是大湾积贫积弱的一大根源,农业生产不行,没有产业支撑,这里是特困地区,是最贫困的山村。”何家枝对着展示墙介绍道。
“大湾如今的美丽巨变,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我们找对了路子。”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考察调研,与大湾村民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指示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给大湾村干部群众以极大地鼓舞。大湾村党群一体,群策群力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大湾的发展离不开最开始的“一抹绿”,在何家枝的带领下实践团一同参观了大湾村的山上绿色标准茶园,茶产业是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实践团成员调研了解了大湾对1000亩老茶园的改造提升,在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000亩,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提供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实现群众户均年增收1000元。走出了绿色茶产的致富新路子。
先富带后富,做实产业、联农带农,是大湾村玉木耳基地负责人朱先富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走下茶园,实践团来到了山脚下的大湾村玉木耳基地调研了解大湾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朱先富的基地采取“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群众就业,做出了大湾产业兴农的典范。
12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沿着总书记的大湾足迹走进大湾村中,参观了陈泽申老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曾在这里与村民围坐一起亲切交谈,如今,这里保留着当时的场景布局,墙上挂着当初座谈的照片,但陈泽申老人已随着脱贫攻坚告别了破旧老宅,搬进了新建小楼,还有了固定的岗位和收入,早已摆脱了贫困。
时代赋予乡村新的使命,实践团成员来到村中的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旧址,这里如今已被改造成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民宿,昔日的革命圣地摇身一变,变成了脱贫攻坚的“金钥匙”。这里也成了大湾“家中迎客”,一户一民宿,家家有产业的代表。
在大湾农民大舞台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这几年村干部帮我们找出路,给我们鼓劲,我们家才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提及大湾的变化,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
近年来,大湾村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个个闪光的金色名片,展现了老区人民幸福生活和靓丽风采。
红色金寨深处走 革命基因心中留
12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一行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在历史与红色的交汇点,见证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
拾级而上,实践团成员步行穿过红军广场,革命烈士纪念塔耸立半山上,实践团在“燎原星火”四个大字下静默肃立,在纪念塔下重温入党誓词,向伟大的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步入革命烈士纪念堂,实践团成员在革命历史纪录片中聆听壮烈的烽火史诗,在一件件历史物件、一张张历史照片倾听着一段段感人的历史故事。28年红旗不倒,2次革命武装起义,12支红军队伍,10万英雄儿女,59位开国将军……一个个历史数字触动着实践团成员,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不仅看到了金寨人民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更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
纪念馆后山的红军烈士墓园,埋葬着近200位已故老红军。墓碑林立,松柏翠绿,实践团成员沿步道祭奠。驻足瞻仰,一块块墓碑,展示着波澜壮阔的英雄岁月,一段段文字,记录着南征北战的光辉历史,一个个故事,见证了戎马倥偬的烽火岁月,给实践团成员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红色江山红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在结束金寨一行的实践后,实践团队队长王家喜在实践总结报告的末尾写道:“短暂的金寨之行,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从红绿大湾的美丽图景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革命历史,这片红旗下的热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精神,在广阔乡村天地贡献青年力量。”(摄影:王家喜)
报道二十二:追寻红色血脉,赓续抗大精神
8月下旬,食品工程学院红色血脉追根队社会实践团利用暑期时间踏上了探访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的征程。寻访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一张张老相片,一本本旧书报追寻那汹涌抗战岁月里的红色血脉,赓续绵延传承的抗大精神。
寻脉龙岗 抗大精神闪耀革命光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作为全国14所抗大分校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分校,踏入旧址一架62式轻型坦克和歼-6战斗机正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团队成员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了古民居,参观了抗大学员曾经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简陋的宿舍、泛黄的被褥、布满划痕的条凳,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争年代的艰辛与不易。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纪念馆内,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先烈遗物,生动再现了抗大学员们日常训练、学习及生活的场景。在这里,成员们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战歌,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在烽火中坚毅的眼神。一盏熏黑的马灯,本本泛黄的训练教材,一张管理严苛的时间表……正是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抗大八分校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一双赠与群众的皮鞋,附近居民口中传唱的佳话,更体现了战争纷飞中的军民鱼水情。
瞻仰先辈 聆听抗大故事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与革命老前辈进行交流。“三九年空袭,四零年扫荡,四一年轰炸,四五年罗炳辉誓守铜城”。短短几句,囊括了一段峥嵘革命史。历史斑斑皆血泪,空前暴戾惊鬼神。
在小小的四方桌前,成员们认真聆听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为老一辈革命家为创办抗大八分校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动容。更让团队一行人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肃然起敬。
军号嘹亮 抗大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就是永放光芒的抗大精神。军号嘹亮,抗大校歌再度吹响,抗大精神悠远绵长。抗大精神永远延续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优良风范。龙岗是“红色水乡”,抗大是红色血脉之源,红色血脉追根队成员们将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传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将红色血脉深深扎根于自己的骨血之中。同时,他们也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将抗大精神践行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用行动延续这份红色血脉,让这份浓厚的红色记忆万古长青。(摄影:曾傅婕)
报道二十三:关爱老人,温暖夕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关爱老人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同时营造全社会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食工232志愿服务队在7月21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开展了“关爱老人,温暖夕阳”系列的志愿活动,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切实走进老人生活。
细致入微的日常生活照料
团队成员们深入基层,直接乡村老人建立联系,与老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精准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为老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协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日常生活事务。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团队成员们策划了一场文化娱乐活动,自己的才艺为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与惊喜。丰富老人们的精神世界。
专业贴心的健康膳食指导
结合食品专业的优势,志愿者们为老人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膳食指导。首先通过访谈了解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保健食品的选购),进行专门的科普宣传,讲解内容贴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食物选择、存储、烹饪等。此外,团队成员还将给老人们传授实用的生活小妙招,如鉴别真假食材、去除农药残留等,帮助老人们提升生活质量。
温馨感人的心灵陪伴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团队成员与老人们潜心交谈,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和生活中的点滴。从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到和平年代的家庭琐事,志愿者们用温暖的话语和关怀的行动缓解了他们的孤独与焦虑。
回顾此次活动,团队成员们收获满满,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关爱与温暖,更在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用实际行动发扬志愿服务精神、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同时,成员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摄影:汪凯悦)
(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审核:张聪 胡文靖 编辑:李锦)